《乡土中国》精读——从欲望到需要
2024年12月01日
摘录
-
人类发现社会也可以计划,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也就是说人类已走出了乡土性的社会了。在乡土社会里是没有这想法的。在乡土社会中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但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作为人们行为的指导,于是产生“需要”,因之有了“计划”。
-
说人类行为是有动机的包含着两个意思:一是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要这样做就这样做,不要这样做就不这样做,也就是所谓意志。一是人类在取舍之间有所根据,这根据就是欲望。欲望规定了人类行为的方向,就是上面所说要这样要那样的“要”。这个“要”是先于行为的,
-
欲望——紧张——动作——满足——愉快,那是人类行为的过程。
-
欲望如果要能通过意志对行为有所控制,它必须是行为者所自觉的。自觉是说行为者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在欲望一层上说这是不错的,可是这里却发生了一个问题,人类依着欲望而行为,他们的行为是否必然有利于个体的健全发展,和有利于社会间各个人的融洽配合,社会的完整和持续?这问题在这里提出来并不是想考虑性善性恶,而是从人类生存的事实上发生的。
-
在十九世纪发生了一种理论说,每个人只要能“自私”,那就是充分地满足我们本性里带来的欲望,社会就会形成一个最好、最融洽的秩序。亚当·斯密说“冥冥中那只看不见的手”会安排个社会秩序给每个为自己打算的人们去好好生活的。 这种理论所根据的其实并非现代社会而是乡土社会,因为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理论多少可以说是正确的,正确的原因并不是真是有个“冥冥中”的那只手,而是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两者所以合,那是因为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我说它是文化事实,意思是人造下来教人这样想的。
-
在十九世纪发生了一种理论说,每个人只要能“自私”,那就是充分地满足我们本性里带来的欲望,社会就会形成一个最好、最融洽的秩序。亚当·斯密说“冥冥中那只看不见的手”会安排个社会秩序给每个为自己打算的人们去好好生活的。
-
这种理论所根据的其实并非现代社会而是乡土社会,因为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理论多少可以说是正确的,正确的原因并不是真是有个“冥冥中”的那只手,而是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两者所以合,那是因为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我说它是文化事实,意思是人造下来教人这样想的。
-
所谓“自私”,为自己打算,怎样打算法却还是由社会上学来的。问题不是在要的本身,而是在要什么的内容。这内容是文化所决定的。
-
我常觉得把“生存”作为人类最终的价值是不太确切的。人类如果和其他动植物有些不同的地方,最重要的,在我看来,就在人在生存之外找到了若干价值标准,所谓真善美之类。我也常喜欢以“人是生物中唯一能自杀的种类”来说明人之异于禽兽的“几希”。——但是,人类主观上尽管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价值,文化尽管有一部分可以无关及无益于人类的生存,这些不合于生存的条件的文化以及接受不合于生存条件的文化的人,却在时间里被淘汰了。
-
淘汰作用的力量并不限于文化之内,也有在文化之外的,是自然的力量。这力量并不关心于价值问题;美丑,善恶,真伪,对它是无关的,它只列下若干条件,不合则去,合则留。
-
孙末楠在他的名著Folkways开章明义就说:人类先有行为,后有思想。决定行为的是从试验与错误的公式中累积出来的经验,思想只有保留这些经验的作用,自觉的欲望是文化的命令。
-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这也是正确的,那是因为乡土社会是个传统社会,传统就是经验的累积,能累积就是说经得起自然选择的,各种“错误”——不合于生存条件的行为——被淘汰之后留下的那一套生活方式。不论行为者对于这套方式怎样说法,它们必然是有助于生存的。
-
在这里更可以提到的是,在乡土社会中有很多行为我们自以为是用来达到某种欲望或目的;而在客观的检讨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行为却在满足主观上并没有自觉的需要,而且行为和所说的目的之间毫无实在的关联。
-
在乡土社会中欲望经了文化的陶冶可以作为行为的指导,结果是印合于生存的条件。但是这种印合并不是自觉的,并不是计划的,乡土文化中微妙的配搭可以说是天工,而非人力,虽则文化是人为的。这种不自觉的印合,有它的弊病,那就是如果环境变了,人并不能做主动的有计划的适应,只能如孙末楠所说的盲目地经过错误与试验的公式来找新的办法。乡土社会环境不很变,因之文化变迁的速率也慢,人们有时间可以从容地做盲目的试验,错误所引起的损失不会是致命的。
-
社会变动得快,原来的文化并不能有效地带来生活上的满足时,人类不能不推求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了。这时发现了欲望并不是最后的动机,而是为了达到生存条件所造下的动机。于是人开始注意到生存条件的本身了,——在社会学里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功能”。功能是从客观地位去看一项行为对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完整上所发生的作用。功能并不一定是行为者所自觉的,而是分析的结果,是营养而不是味觉。这里我们把生存的条件变成了自觉,自觉的生存条件是“需要”,用以别于“欲望”。
-
理性是指人依了已知道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去计划他的行为,所以也可以说是科学化的。
-
从知识里得来的权力是我在上文中所称的时势权力;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他们不必计划,因为时间过程中,自然替他们选择出一个足以依赖的传统的生活方案。
AI总结(4o-2024-11-20)
社会计划的兴起
-
现代社会的特征:社会计划与社会工程的概念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标志着人类开始主动规划行为,而非依赖传统经验。
-
乡土社会的特点:乡土社会中,人类行为主要由欲望驱动,无需计划,因传统已通过长期适应自然选择形成稳定的生活方式。
欲望与需要的区别
-
欲望的定义:欲望是人类行为的直接动机,源于生物性需求(如食色性也),并受到文化的塑造。欲望满足后带来愉快,未满足则引发紧张。
-
需要的定义:需要是现代社会中经过理性分析后形成的行为动机,基于对生存条件的自觉认识,超越了单纯的欲望。
乡土社会中的欲望与文化
-
欲望的文化性:欲望并非纯粹的生物现象,而是文化的产物。例如,北方人喜欢吃大蒜是文化习惯,而非遗传。
-
文化与生存的关系:乡土社会的文化通过自然选择保留了有助于生存的行为方式,但这种适应是无意识的,非计划性的。
-
巫术的例子:某些行为(如驱鬼)表面上满足欲望,但实际上解决的是心理问题,说明行为与目的可能没有直接关联。
现代社会中的功能与计划
-
功能的概念:功能是从客观角度分析行为对个人生存和社会完整的作用,超越了行为者的主观欲望。例如,营养(功能)与味觉(欲望)的区别。
-
理性与科学化:现代社会通过理性和科学手段规划行为,根据已知的手段与目的关系满足需要,而非仅仅依赖欲望。
-
时势权力的作用:现代社会中,知识成为权力的来源,因为知识能帮助人们识别需要并制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