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精读——重刊序言
2024年7月21日
摘录
-
这里收集的是我在四十年代后期,根据我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
我当时在大学里讲课,不喜欢用现成的课本,而企图利用和青年学生们的接触机会,探索一些我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课题。
-
我敢于在讲台上把自己知道不成熟的想法,和盘托出在青年人的面前,那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教育方法。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
-
在教室里讲课和用文字传达,公开向社会上发表,当然不能看作一回事。在教室里,教师是在带领学生追求知识,把未知化为已知。在社会上发表一种见解,本身是一种社会行动,会引起广泛的社会效果。对实际情况不正确的反映难免会引起不良的影响。
-
“这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说是完稿,只是一种尝试的记录罢了。”尝试什么呢?尝试回答我自己提出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
这书出版是在1947年,离今已有37年。
-
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
我愿意把这不成熟的果实奉献给新的一代年轻人。这里所述的看法大可议论,但是这种一往无前的探索的劲道,看来还是值得观摩的。
-
1984年10月11日
AI总结(4o-2024-05-13)
这篇文章主要是作者回顾他在四十年代后期讲授“乡村社会学”课程的经历,并介绍了他在《世纪评论》上连载的十四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
-
教学背景:
-
作者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教授“乡村社会学”,不喜欢用现成的课本,而是利用课堂探索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
他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而不是仅传授已有知识。
-
-
文章的性质:
-
这些文章是作者在课堂上探索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记录,观点讨论性强,许多概念未经深思熟虑。
-
他在课堂上大胆地分享不成熟的想法,认为这是有效的教育方法。
-
-
公开发表的犹豫:
-
在公开发表这些文章前,作者犹豫过,因为他知道公开发表的观点会产生社会影响。
-
初次出版时他在《后记》中说明,这些文章只是尝试性的记录,并非成熟的研究成果。
-
-
书籍的再版:
-
书籍最初出版于1947年,距今已有37年。
-
三联书店建议重刊此书,作者同意是因为这本书代表了他人生中的一个脚印,并认为其内容仍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
-
书籍内容的性质:
-
书籍不同于作者的调查报告,它从具体社会中提炼出一些抽象概念,如“乡土社会”。
-
这些概念帮助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并需要不断在具体事物中核实,以减少误差。
-
-
探索精神的传承:
-
尽管作者未能继续在这一领域深入研究,但他希望将这本书作为献给新一代年轻人的不成熟果实,鼓励他们继续探索。
-
总结而言,这篇文章是作者对其早期教学和研究经历的反思,强调了探索精神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再版这本书激励新一代继续探索未知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