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精读——男女有别

2024年9月18日

摘录

  • 在上篇我说家族在中国的乡土社会里是一个事业社群,凡是做事业的社群,纪律是必须维持的,纪律排斥了私情。这里我们碰着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了。

  • 我用感情定向一词来指一个人发展他感情的方向,而这方向却受着文化的规定,所以在分析一个文化范型时,我们应当注意这文化所规定个人感情可以发展的方向,简称作感情定向。“感情”又可以从两方面去看:心理学可以从机体的生理变化来说明感情的本质和种类,社会学却从感情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去看它所发生的作用。

  • 这里所谓感情相当于普通所谓激动,动了情,甚至说动了火。用火来形容感情,就在指这动的势和紧张的状态,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感情的激动改变了原有的关系。这也就是说,如果要维持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

  •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应。

  • 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

  • 在以充分了解来配合人们相互行为的社会中,这性别的鸿沟是个基本的阻碍。只在他们理想的天堂里,这鸿沟才算被克服:宗教家对性的抹杀,不论自觉或不自觉,决不是偶然的。

  • 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这种企图并不以实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但不是经济的生产,不是个事业。恋爱的持续依赖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从结果说可以是毫无成就的。非但毫无成就,而且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依现代文化来看,男女间感情激动的发达已使生育的事业摇摇欲坠。这事业除非另外设法,由社会来经营,浮士德式的精神的确在破坏这社会上的基本事业。

  • 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精神是不容存在的。它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它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

  • 中国乡土社会里,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为重要的表示。

  • 中国乡土社会中那种实用的精神安下了现世的色彩。儒家不谈鬼,“祭神如神在”,可以说对于切身生活之外都漠然没有兴趣。

  • 对生活的态度是以克己来迁就外界,那就是改变自己去适合于外在的秩序。

  • 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思考

  • 何为感情定向?

  • 乡土社会中的男女有别是指什么?

  • 乡土社会中社会关系的稳定要求,引起了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更为重要?

  • 乡土社会中,克己来迁就外界?

AI总结(4o-2024-08-06)

本篇文章探讨了中国乡土社会中的感情定向问题,特别是家庭和社会关系中的性别角色及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主题

文章的主题是感情定向在中国乡土社会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文化和社会结构影响个人的情感发展。

主要论点

  1. 感情定向的文化规定:感情定向是指个人情感发展的方向,受到文化的影响。在乡土社会中,感情的激动被视为破坏社会稳定的因素,因此被压制。

  2. 阿波罗式与浮士德式文化:文章引用Oswald Spengler的理论,将乡土社会比作阿波罗式文化,强调稳定和秩序,而现代社会则是浮士德式文化,强调冲突和创造。

  3. 性别角色与社会稳定:乡土社会通过“男女有别”的原则来维持社会稳定,避免两性间的情感激动,促进同性之间的亲密关系。

  4. 同性组合与家族结构:由于男女隔离,乡土社会中的感情定向倾向于同性组合,影响了家庭和家族的结构。

结论

文章总结认为,乡土社会通过文化和社会结构来压制感情的激动,以维持社会的稳定。性别角色的分化和同性组合的形成是感情定向的结果,反映了乡土社会对稳定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