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精读——附录:个人·群体·社会——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
2024年1月08日
摘录
-
对“社会”历来有两种基本上不同的看法。一是把社会看作众多个人集合生活的群体。
-
另一种看法却认为群体固然是由一个个人聚合而成,没有一个个人也就没有群体,这是简单易明的。但是形成了群体的个人,已经不仅是一个个生物体,他们已超出了自然演化中的生物界,进入了另一个层次,这个层次就是社会界。在这个层次里一个人不仅是生物界中的一个个生物体,或称生物人,而且还是一个有组织的群体里的社会成员,或称社会人。社会是经过人加工的群体。
-
社会上为其成员规定的行为模式,一般称为规矩,书本上也称礼制或法度。它确是人为的,不是由本能决定的;是经世世代代不断积累和修改传袭下来的成规。
-
生命的开始,出现了生物界,生物群体的发展,出现了社会界。人还是动物,但已不是一般的动物,人的群体已不是一般的群体,上升成为社会。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本身是个实体,生物人不能认为是社会的实体,而只是社会的载体。
-
实体和载体不同,实体有自己发展的规律,它可以在载体的新陈代谢中继续存在和发展。
-
生物实体和社会实体是属于自然演化过程中的两个层次。人有两个属性:生物人和社会人。
-
我早年自己提出的学习要求是了解中国人是怎样生活的,了解的目的是在改善中国人的生活。为此我选择了社会学。
-
把社会学看作是一门研究人们群体生活的行为学科,很符合严复翻译的意思,社会就是人类的群体。更符合我的主观倾向的是社会所规定的一切成规和制度都是人造出来,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手段,如果不能满足就得改造,手段自应服从人的主观要求。
-
科技变迁了,社会的其他制度也得相应地变迁,不然就出现社会脱节和失调。科技的进步是人为的,是人用来取得生活资源的手段,其他部门向科技适应也得出于人的努力改造已有的制度。
-
认为人类学所包括的范围很广,主要有人类体质、语言、考古、社会和文化。可说是人和人文的总体研究。他为我定下了一个六年的基础学习计划,包括体质人类学、语言学和社会人类学三个部门,规定我以两年为一期,三期完成。
-
从史禄国老师学到的也许就是比较严格的科学态度和对各个民族在社会结构上各具特点、自成系统的认识。所谓各有特点、自成系统就是指社会生活的各部门是互相配合而发生作用的,作为一个整体就有它特独的个性。
-
马氏的功能论的出发点是包括社会结构在内的,文化体系都属于人用来满足其基本生物需要及由生物需要派生的各种需要的手段。这一点他一直坚持的,同时他也承认文化的整体性,就是说人类的满足其需要而创造出的文化是完整的。说是完整就是完备而整体。它必须满足人作为生物体所有全部需要,本身形成一个整体,其各部分是相互联系和配合的一个体系。简单说是整体论和系统论。
-
马氏自己称他的人类学理论是功能学派。他的所谓功能,就是文化是人为了满足其需要而产生的,所以都是有用的手段,文化中各个要素,从器物和信仰对人的生活来说都是有功能的,功能就是满足需要的能力,简单说就是有用的。
-
功能论是针对这种思想的批判,但是这种理论走到极端,认为文化中一切要素都是有用的,又会给人以存在就是合理的印象。
-
布朗也是主张实地调查而且主张文化整体论和系统论的人类学者。但是他认为功能的意义不必挂在有用无用的鉴别上,更不应当和生物需要挂钩,他把功能意义作数学中的函数来讲,也就是把功能的含义去掉了马氏所强调的一半。
-
社会行为是发生在社会所规定的各种社会角色之间,不是无序的而是有序的。
-
我在实地调查中才理解到一个社区中众人初看时似乎是纷杂的活动,事实上都按着一套相关的各种社会角色的行为模式而行动的。再看各种社会角色又是相互配合,关关节节构成一个网络般的结构。从这个结构去看这社区众人的行为就会觉得有条有理,一点不乱。而且这个有条有理的结构并不是当时当地的众人临时规定的,而是先于这些人的存在,就是说这些人从小在生活中向一个已存在的社会结构里逐步学习来的。这就是个人社会化的过程。这个结构里规定的各种角色间的相互行为模式也是个人在社会中生活时不能超出的规范,一旦越出就有人出来干涉,甚至加以制裁。
-
这种缺乏消息交流对学术思想的发展确是一个很大的限制。现在回想起来,就能看到这种特殊环境的确对我自己学术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影响之深不仅是当时孤陋寡闻,而且造成了自力更生,独树一帜,一切靠自己来的心理,一直发展成为我后来不善于接受新的社会学流派的习惯。
-
社会学中国化其实就是社会学的主要任务,目的是在讲清楚中国社会是个什么样的一个社会。
-
我们的社会研究如是一个具体的社区,那也只能是中国的一部分,你们能把全国所有的农村城市都观察到么?社区研究只能了解局部的情况,汪洋大海里的一滴水,怎能不落入以偏概全的弊病呢?
-
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开讲的人类学课程,就称作为比较社会学。社区研究接纳了布朗对社会的系统论和整体论的看法。我想只有从每个社区根据它特有的具体条件而形成的社会结构出发,不同社区才能相互比较。在互相比较中才能看出同类社区的差别,而从各社区具体条件去找出差别的原因,进一步才能看到社区发展和变动的规律,进入理论的领域。
-
我明确地否定家庭、婚姻、亲属等生育制度是人们用来满足生物基础上性的需要的社会手段。相反,社会通过这些制度来限制人们满足生物需要的方式。这些制度是起着社会新陈代谢的作用,甚至可以说,为了解决生物界中人的生命有生有死的特点和社会实体自身具有长期绵续、积累和发展的必要所发生的矛盾,而发生社会制度的。我说如果从以满足两性结合的生物需要作为出发点,其发展顺序应当是说由于要满足两性结合的需要而结婚生孩子,接着不得不抚育孩子而构成家庭,又由子孙增殖而形成亲戚,这种一环扣一环可说是“将错就错”形成的社会结构。如果反过来看由于社会需要维持其结构的完整以完成其维持群体的生存的作用,必须解决其内部成员的新陈代谢的问题,而规定下产生、抚养新成员办法,而形成了“生育制度”。这个制度并不是用来使个人满足其生物上性的需要,而是因婚姻和家庭等规定的制度来确定夫妻、亲子及亲属的社会角色,使人人得以按部就班地过日子。这两种对“生育制度”不同的理解正好说明功能派里两派的区别。
-
在比较这一生中前后两个时期对社会本质的看法时,发现有一段经历给我深刻的影响。我在前半生尽管主张实地调查,主张理论联系实际,但在我具体的社区调查中我始终是以一个调查者的身份去观察别人的生活。换一句话说,我是以局外人的立场去观察一个处在生活中的对象。我自身有自己的社会生活,我按着我自己社会里所处的角色进行分内的活动。我知道我所作所为是在我自己社会所规定的行为模式之内的,我不需犹豫,内心不存在矛盾,我所得到别人对我的反应也是符合我的意料的。这就是说我在一个共同的社会结构中活动。尽管这个社会结构也在变动中,这种变动是逐步的,而且是通过主动能适应的变动。我并不觉得自己和社会是对立物。 但是在解放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自己所处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动,也就是说构成这个结构的各种制度起了巨大变动,在各个制度里规定各个社会角色的行为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动。
-
这种有着社会权力支持的行为模式和“文化大革命”前的教授角色的行为规范是完全相悖的。当然“文化大革命”这种方式的革命是很不寻常的,但是在这不寻常的情景中,社会的本来面目充分显示出来。我觉得置身于一个目的在有如显示社会本质和力量的实验室里。在这个实验室里我既是实验的材料,就是在我身上进行这项实验。同时,因为我是个社会学者,所以也成了观察这实验过程和效果的人。在这个实验里我亲自感觉到涂尔干所说“集体表象”的威力,他所说的集体表象,就是那“一加一大于二”的加和大的内容,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社会的本质这个试验证实了那个超于个人的社会实体的存在。
-
但就在同时我也亲自感觉到有一个对抗着这个实体的“个人”的存在。这个“个人”固然外表上按着社会指定他的行为模式行动:扫街、清厕、游街、批斗,但是还出现了一个行为上看不见的而具有思想和感情的“自我”。这个自我的思想和感情可以完全不接受甚至反抗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并作出各种十分复杂的行动上的反应,从表面顺服,直到坚决拒绝,即自杀了事。这样我看见了个人背后出现的一个看不见的“自我”。这个和“集体表象”所对立的“自我感觉”看来也是个实体,因为不仅它已不是“社会的载体”,而且可以是“社会的对立体”。这个实验使我看到了世界是可以发生不寻常的社会结构革命性的变动。这种变动可以发生在极短的时间里,但它极为根本地改变了社会结构里各制度中社会角色的行为模式。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在人类历史上是一次少见的“实验”,一次震度极强烈的社会变动。我的学力还不够作更深入的体会和分析,但是我确是切身领会到超生物的社会实体的巨大能量,同时也更赤裸裸地看到个人生物本性的顽强表现。
-
从这次大震动中恢复过来,我初步体会是做个社会里的成员必须清醒地自觉地看到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尽管有时较慢较微,有时较快和较为激烈。处在社会结构中的个人,应当承认有其主动性。个人的行为既要能符合社会身份一时的要求,还得善于适应演变的形势。学术工作也是个人的社会行为,既不能摆脱社会所容许的条件,也还要适应社会演进的规律,这样才能决定自己在一定历史时期里应当怎样进行自己的学术工作。这种自觉可说是既承认个人跳不出社会的掌握,而同时社会的演进也依靠着社会中个人所发生的能动性和主观作用。这是社会和个人的辩证关系,个人既是载体也是实体。
-
我们做的研究实际上是发挥人特有的自觉能力,成为自然演化的一种动力。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表现为生产力的不断增长。我们就得有意识的把中国社会潜在的生产力开发出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我看到在不同条件下社区发展所走的路子不同,于是我又应用比较观点分出不同模式,并提出“多种模式,城乡结合,随机应变,不失时机”的发展方针。更从城乡结合的基础上升到经济区域的概念,逐步看到整个中国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位区格局。这种社区研究是以农民自己创造的社会结构为出发点,分析这种结构形成的过程,它所具有的特点,并看出其发展的前景。这是实事求是的看法,而其目的是在使各地农民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吸取别地方的经验,来推动自身的发展。所以可以说这种社区研究是应用社会学,一门为人民服务的社会科学。
-
新人文思想依我的理解就是一面要承认社会是实体。它是个人在群体中分工合作才能生活的结果,既要分工就不能没有各自的岗位,分工之后必须合作,岗位之间就不能不互相配合,不能没有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有了规则就得有个力量来维持这些规则。社会是群体中分工合作体系的总称,也是代表群体维持这分工合作体系的力量。这个体系是持续的超过于个人寿命的,所以有超出个人的存在、发展和兴衰。社会之成为实体是不可否认的。但是社会的目的还是在使个人能得到生活,就是满足他不断增长的物质及精神的需要。而且分工合作体系是依靠个人的行为而发生效用的,能行为的个人是个有主观能动性的动物,他知道需要什么,希望什么,也知道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还有什么期望。满足了才积极,不满足就是消极。所以他是活的载体,是可以发生主观作用的实体。社会和个人是相互配合的永远不能分离的实体。这种把人和社会结成一个辩证的统一体的看法也许正是潘光旦先生所说的新人文思想。
-
我最近强调社区研究必须提高一步,不仅需看到社会结构,而且还要看到人,也就是我指出的心态的研究。而且我有一种想法,在我们中国世世代代这么多的人群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这样长的历史,在人和人中和位育的故训的指导下应当有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保留在前人留下的文书中,而且应当还保存在当前人的相处的现实生活中。怎样发掘出来,用现代的语言表达出来,可能是今后我们社会学者应尽的责任。对这个变动越来越大,全世界已没有人再能划地自守的时代里,这些也许正是当今人类迫切需要的知识。
思考
这是我看完本书感触最深的一个章节,它系统地回顾了费先生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各个阶段及思想的逐步成熟。尤其是自己也作为实验品经历了巨大变革之后对理论的进一步思考完善、改开后对乡村的进一步观察和思考,无一不体现大师风范。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费先生始终如一的目标是为了改善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这些才是做研究的人该有的学术态度!
个人·群体·社会——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
摘要
费孝通在这篇文章中回顾了自己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学术历程,探讨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的本质以及学术思想的变化。他从两种社会观的角度出发,梳理了自己从早期受功能论影响到逐渐倾向社会实体论的转变过程,同时结合自身经历反思了“见社会不见人”的局限性,最终提出社会与个人是辩证统一的观点,并强调未来研究需关注社会结构与个体心态的结合。
结构
一、社会本质的两种看法
费孝通首先阐述了社会学中关于“社会”本质的两种不同看法:
-
工具论视角
-
社会是由众多个人组成的群体,其本质是满足个人生存需求的手段。
-
社会中的规矩、礼制等文化产物是为个人服务的。
-
-
实体论视角
-
社会是一个超越个人的独立实体,具有自身的规律和发展机制。
-
个人作为社会的载体,需遵守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
-
社会通过制度和规范维持自身的延续性,个人的生死并不决定社会的存亡。
-
费孝通指出,这两种观点在理论上有本质区别,他早期的研究更多受工具论影响,但后期逐渐向实体论倾斜。
二、学术启蒙:从社会学到人类学
-
早期学习与功能论的影响
-
受严复“群学”思想启发,费孝通最初将社会学视为研究人类群体行为的学科,认为社会制度是满足个人需求的工具。
-
翻译奥格朋的《社会变迁》,认同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变迁的理论。
-
-
向人类学的转向
-
在燕京大学听芝加哥大学派克教授讲学后,决定学习人类学。
-
跟随史禄国教授学习体质人类学、人类学比较方法,完成瑶山花篮瑶的调查,出版《花篮瑶社会组织》。
-
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师从马林诺夫斯基,撰写博士论文《江村经济》。
-
-
功能论与整体论的影响
-
马林诺夫斯基提出文化是满足人类生物需求的手段,强调文化的整体性和功能性。
-
布朗则从社会结构和系统论出发,淡化生物需求的作用,强调社会的独立性。
-
费孝通逐渐从功能论转向布朗的社会结构论,开始关注社会作为独立实体的特性。
-
三、社区研究与社会实体观的形成
-
社区研究的起步
-
在昆明魁阁时期,费孝通开展社区研究,探索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特点与变迁。
-
提出“社区”概念,研究一个地区内群体的社会关系。
-
强调比较方法,通过不同社区的比较研究寻找社会结构的差异与发展规律。
-
-
理论倾向的转变
-
在《生育制度》中,费孝通明确提出社会制度是为维持社会结构的延续性而存在的,而非满足个人生物需求的工具。
-
逐渐接受涂尔干的社会实体观,认为社会具有超越个人的独立性。
-
-
“见社会不见人”的局限
-
在社区研究中,费孝通更多关注社会结构和角色行为模式,而忽略了具体个体的思想、感情和主观能动性。
-
四、解放后与“文化大革命”的反思
-
社会结构的剧变
-
解放后,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角色和行为模式发生革命性变动。
-
费孝通亲身经历了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强烈约束,同时感受到个人内在“自我”的反抗。
-
这一经历使他更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实体与个人主观性之间的对立与统一。
-
-
社会与个人的辩证关系
-
社会是超越个人的实体,但个人也是社会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
-
社会的变迁依赖于个人的主动适应与推动,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
五、后期研究:从社会到人
-
应用社会学的实践
-
1978年后,费孝通重新投入社区研究,关注农村经济发展与小城镇的兴起。
-
提出“多种模式,城乡结合,随机应变”的发展方针,强调通过实地调查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
将社区研究视为应用社会学的一部分,服务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
-
-
从社会结构到人心态的反思
-
费孝通认识到自己研究中“见社会不见人”的不足,逐渐关注社会变迁中的个体思想、感情和主观反应。
-
借鉴梅奥的“人的发现”,强调社会角色背后个人的能动性和心理活动的重要性。
-
提出社会与个人是辩证统一的观点,社会是维持群体生活的实体,个人则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的载体。
-
六、总结:一生学术历程的反思
-
社会与个人的统一观
-
费孝通最终形成了社会与个人辩证统一的观点:社会是超越个人的实体,但个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
-
未来研究的方向
-
强调社区研究需进一步结合社会结构与个体心态的研究,探索社会变迁对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
-
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和位育”的思想对现代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
-
后代学者的责任
-
费孝通认为,未来学术研究应从中国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经验出发,为全人类的社会发展贡献知识。
-
他将“志在富民”作为学术工作的核心,呼吁后代学者继续探索社会与人的关系。
-
结语
费孝通通过对个人学术历程的回顾,展现了他从工具论到实体论,再到社会与个人辩证统一观的思想发展过程。他的反思不仅是对自身学术经验的总结,也是对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方法和理论的深刻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