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天才的陨落
Author: 布衣书生走天下
Original link: https://mp.weixin.qq.com/s/t7IvIsJQooyLep7_kAdRXA
Note: All rights belong to the original author. This post includes brief excerpts for commentary and review. Please read the full article at the source.
Published on 2024-08-10

Original 布衣书生走天下 复利人生 2024年08月10日 22:36
本文在几年前,分几篇发过,今天做个整合与补充,也算是个留存。
电视剧《琅琊榜》中,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主角——梅长苏。所谓“麒麟才子,得之可得天下”,文能帮你算计皇兄得大位,武能以少胜多破危局,而且还有情有义有情怀。当然,这是小说家的夸张,因为若你有“得之可得天下”的名声,在古代早就被干掉了。君主不允许这样的人存在,比如汉初的大侠郭解。
历史上,还真有一位在设定上非常接近“江左梅郎”的人物,就是战国初期的吴起,而且他比小说中的梅长苏多了 几分悲壮的色彩。
下面通过《资治通鉴》的记载,跟大家聊聊吴起 传奇曲折而颇具争议的一生。
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
【翻译】 吴起,是卫国人,曾在鲁国当官。当时,齐国攻打鲁国,鲁国人想任用吴起为将,但考虑到吴起娶的妻子是齐国人,所以对吴起有所猜疑。于是,吴起杀死自己的妻子,以求得将军的兵权,大破齐国军队。
【解读】 在古代,女人只是男人用来繁衍的工具。吴起杀妻可能并没有现代人眼中那么严重。而且“杀妻求将”,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哪怕是当今社会,不是也有人为了荣华富贵而抛弃结发妻子吗?
但为了成功,真的可以不择手段吗?
我们渴望成功,目的就是为了生活幸福。但在追求成功的路上,越来越多的人忘记初心,为了成功而放弃幸福。这样的成功,意义何在?
再回到吴起“杀妻求将”这件事,其真实性也比较可疑,也许只是政敌的污蔑。比如在《韩非子》中,记录的又是吴起为了炒作自己而休妻的故事。试想,吴起到底有几个妻子,可以容许他又休、又杀?
当然,吴起可以杀妻再娶,不过这又和后面的历史记载冲突了。因为魏国国君曾经打算把公主嫁给吴起,如果吴起是这样寡情的人,国君又怎么会打算嫁公主呢?
或谮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
【翻译】 有人在鲁侯面前诬陷吴起:“吴起当初曾经师从曾参,母亲去世也不回去奔丧,曾参为此与他断绝关系。如今,为了一个大将之职,他居然杀了自己的结发妻子。可见他吴起真是个残忍缺德的人!况且,小小的鲁国战胜了强敌,未必是好事。有此名声,各国都要一起来对付鲁国了。”
【解读】 吴起,既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将,又是主持变法的改革家。但这个社会永远是反天才的,鹤立鸡群的结果,不是鸡们见贤思齐变成鹤,永远都是鸡们共同努力把鹤修理成鸡。
你太优秀了,所以你得罪了别人。优秀也是一种罪过吗?是的,在那些不优秀的人眼中,优秀确实是一种罪过。
另外,吴起改革也得罪了很多人,这也是他一生背负太多流言中伤的原因之一。
鲁国也真的是垃圾。吴起刚打了打胜仗,而且是以寡敌众,打败了强大的齐国。没想到,等待吴起的不是奖赏,而是鲁国朝堂上对他私德的集体批判。
大争之世,私德真的重要吗?指责一个人的道德问题,往往意味着在法律层面挑不出任何毛病。更何况这些所谓的道德问题,很可能是造谣。 吴起根本没法解释, 在乌鸦的世界中,天鹅天然就是有罪的。
有功不赏,还想恶意陷害,鲁国被灭是迟早的。
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问诸李克,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于是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翻译】 吴起知道此事,担心鲁国治他的罪。听说魏文侯贤明,便前去投奔。
魏文侯征询李克的意见,李克说:“吴起为人,贪婪而好色,但在用兵打仗方面,就连齐国名将司马穰苴也不如他。”
于是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将,带兵攻秦,夺取了五座城池。
【解读】 表面看,李克说的很客观;实际上,他是在推荐吴起,为其说好话。
如果李克一直夸吴起,肯定会引起国君的猜疑。李克知道国君真正看重的是什么,所以他只说了两个无关紧要的缺点,而在“但是”后,他说出了国君最在意的东西。
至于李克为什么要帮吴起说好话,大概是因为他们都是子夏的学生,同门师兄弟的缘故吧。
还有一点,如果吴起真的杀妻了,为什么李克没有提这个最大的缺点,而只是说“贪而好色”呢?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疽,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翻译】 吴起做将军时,与最下等的士兵同甘共苦,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食物;睡觉时不铺席,行军时不骑马,亲自裹扎士兵背负的粮草,为士兵分担辛劳。
有士兵生了毒疮,吴起亲自为他吮吸毒脓。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放声痛哭。
有人奇怪地问:“你的儿子不过是个士兵,而将军却为他吸吮毒疮,你哭什么呀?”
这位母亲说:“不是这样说的。当年吴起将军曾经为孩子的父亲吮吸过毒疮,从此他的父亲打起仗来绝不后退,最终战死于敌阵之中。现在吴起将军又为我的儿子吮吸毒疮,不知道这孩子将来会死在哪里,所以我为他哭。”
【解读】 曾在网上看到一段话:“当兵时给某上将当公务员,南方雪灾那年,驻地官兵深夜扫雪,我陪首长去视察,事前并不知情,只穿了常服。扫雪现场首长把他的大衣脱下来给我穿上,说了句:年轻人还在长身体,不能冻着。一个小小的举动,让我突然明白电视里为领导挡子弹真的不是胡扯八道。”
《韩非子》云:“故王良爱马,越王勾践爱人,为战与驰。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人们的情感与现实利益经常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将军关心爱护士兵,并不是内心真的喜欢士兵;他明白,必须让士兵心甘情愿地拼死作战,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而自己的功名利禄也便跟着到手了。
吴起跪着用嘴给士兵吸脓,跟医生给病人吸脓血治病一样,心里想的是利,不是对士兵的爱;将军要求士兵回报的,是士兵对自己的感恩戴德,是将军马鞭一挥之下,士兵勇往直前无可阻挡的死志。
就好像一个老板每天对员工嘘寒问暖,营造温暖的企业文化,其实并不是真的很喜欢员工,而是希望员工能够去996加班工作。
韩非认为,这才是合乎人性的解释。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卡耐基说:如果你想交朋友,就要先为别人做些事。
如果你是销售,请记住一个重要的原则:不要告诉别人“这件事对我很重要,所以你得听我的”,而是要说“这件事对你有好处,你不妨这样做。”
如果你是领导,请不要轻易考验员工的人性,制度永远比人更可靠。
如果你对某事有疑问,有一个受益终身的思维习惯是:利益在哪里,答案就在哪里。一个人的行为,总是符合其利益的。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看清人性本质,却不以自我为中心,不把别人的爱当作理所当然,知道先要考虑别人利益,然后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
如果你发现一个人忽然对你关怀备至,每天嘘寒问暖,只说明一点,他一定想从你身上获得更多。当然,除非是骗子,否则这种做法并没有错。比如相声演员拼命表演,就是为了把票价卖更贵一点,这种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的交换是再正常不过了。
其实,这里只讲了吴起对士兵很好,而管理讲究的是“恩威并施”。若只强调恩,忽略军纪威严,带出来的就只是一盘散沙。
总之,吴起很有领兵才能。他组建的魏武卒一共五万人,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以平局告终。战国时,唯一可与其比肩的,就是后来的白起了。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翻译】 魏武侯顺着西河而下,到中游时对吴起说:“稳固的河山,真是壮美啊!堪称魏国之至宝。”
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商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
【翻译】 吴起回答道:“国家的至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当初三苗氏部落居住的地方,左边有洞庭湖,右边有鄱阳湖,可是他们不修德义,结果被夏禹消灭了。夏桀所统治的地方,左边是黄河和济水,右边是华山。南边是伊阙,北边是羊肠阪,可是他不修仁政,结果被商汤放逐。商纣的国家,左边是孟门,右边是太行山,北边是恒山,南边是黄河,可是他不修德政,结果被周武王杀了。由此可见,国家的至宝在德不在险。如果君上不修德政,则这条船上的人都会成为您的敌人。”
武侯曰:“善。”
【翻译】 魏武侯说:“有道理。”
【解读】 “在德不在险”很好理解,长江天堑在人民军队面前不也是不堪一击吗?不管多么险要的关隘,最后也是靠人来守。如果人心涣散,光靠险要的地形又有什么用呢?
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也很有针对性,因为魏国虽然是当时第一强国,但地理位置一点不好,其身处四战之地,是一个被各国夹在中间的无险可守的国家。
吴起说得道理对,但说话的场合不太好。魏武侯刚刚继位,就来到西河,其实这是一个很关键的政治姿态。西河是吴起打下来的,领导夸西河是魏国之宝,实际上就是夸吴起功劳大。
这种时候,吴起表个忠心就完了,又何必抓住领导的错误进行说教呢?这样不会做人,怎么能不受伤?
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
【翻译】 魏国设置宰相,这次任命的是田文。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我想与你比较功劳大小,可以吗?”
田文回答:“可以。”
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翻译】 吴起问:“统帅三军,使将士乐于赴死,敌国不敢有图谋的念头,这些事你和我比谁更好?”
田文说:“我不如你。”
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翻译】 吴起再问:“治理百官,亲善百姓,充实府库,这些事你和我比谁更好?”
田文说:“我不如你。”
起曰:“守西河,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翻译】 吴起又问:“镇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依附听命,这些事你和我比谁更好?”
田文还是说:“我不如你。”
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居吾上,何也?”
【翻译】 吴起质问道:“你这三方面的能力都在我之下,而职位却在我之上,这是什么道理?”
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翻译】 田文说:“君上年少,国家多疑,大臣不能齐心归附,百姓不能信赖政府,在这种时候,宰相的位置是交给你做好呢,还是交给我做好?”
吴起默默不语,过了很长时间才说:“还是交给你啊!”
【解读】 人的精力有限,做事和做人,有一长必有一短。 做事能力很强的人,往往不太会做人。
吴起在鲁国、魏国和后来的楚国,其个人能力没话说,但总是不能交好同僚和王亲贵族。他在鲁国被小人进谗言挤走,在魏国也被设计陷害,后来去楚国更是把所有勋贵都得罪遍了。
此时,魏国新君刚刚即位,权力还不稳固,像拜相这么重大的事情还不能自己做主,必须认真听取身边大臣的意见。这样一来,与大家关系都处得不错的老好人田文就自然成为了宰相的人选,吴起只能继续做自己的西河守。
吴起在魏国的职业生涯遇到了天花板,即使他再努力,业绩做得再好,也得不到应有的激励。这种无力感与失望,不少现代职场人应该也感同身受吧。
在一个复杂组织中,做人与做事是提拔干部时的两个重要的考虑条件,至于哪项更重要,那就要看老板怎么想,以及当时情况怎么样了。当然,会做人又会做事,这属于完美人生。
久之,魏相公叔尚主而害吴起。
【翻译】 又过了很长时间,魏国宰相换成了公叔痤。公叔痤娶的是魏国公主,他对吴起非常忌惮。
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起为人刚劲自喜。子先言于君曰:‘吴起,贤人也,而君之国小,臣恐起之无留心也。君盍试延以女,起无留心,则必辞矣。’子因与起归而使公主辱子,起见公主之贱子也,必辞,则子之计中矣。”
【翻译】 公叔痤的仆人(会不会是商鞅?)献策说:“吴起很好搞定。吴起为人自视甚高,受不了委屈。您可以先对国君说:‘吴起,是一位贤能的人。可是魏国这座庙太小,我担心他会没有久留之心。您不妨招他做驸马,如果他果真没有久留之心,就一定会拒婚。’然后,您再与吴起一同回家,让夫人羞辱您。吴起看到公主对您如此傲慢无礼,就必定不敢再娶魏国公主,这样您的计谋就能成功了。”
公叔从之,吴起果辞公主。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惧诛,遂奔楚。
【翻译】 公叔痤依计行事,吴起果然辞谢与公主的婚事。魏武侯猜疑吴起,对他不再信任。吴起回到家越想越害怕,担心被诛杀,遂逃奔楚国。
【解读】 这个圈套太阴险了,完全是根据吴起性格量身定制的一个大坑等着他跳。
当然,不同的局,必须根据不同的性格来设,否则几乎没有效果。假如吴起是谨慎懦弱的性格,那么他即使再不情愿,也不会拒接国君的赐婚。
这个局中,仆人最精妙的一招是让公叔找国君说的一段话。首先,他先给国君一个假设前提,而这个前提是否存在,其实没法证实,也没法证伪。
这个前提是什么呢?
“君之国小,臣恐起之无留心也”!
就是这句很正常的描述,仅仅表达了一种担心,甚至根本没必要去验证这个担心是否正确,也没法验证,但只要国君心里觉得这个担心是必要的就行。
杀人不如诛心,仆人不仅摸清了吴起的性格,也看透了国君的心理。不管这次的计谋是否成功,这句话都会像毒蛇一样慢慢钻进国君的肚子里,很像蒸馒头时候放了个酵母,想起来就发一次,发一次就久久不能释怀。
就好像爱人之间问“你爱我吗”一样,如鲠在喉,怕得要死,但又搞不明白。爱人会反复想:要是真的不爱怎么办?
有了这个前提,公叔痤顺理成章说出了下面这句话:君盍试延以女,起无留心,则必辞矣。(您不妨招他做驸马,如果他果真没有久留之心,就一定会拒婚。)
这句话看起来逻辑严密,实则有重大推理漏洞。吴起不想久留魏国,会拒婚;但吴起拒婚,不代表他一定不想久留魏国。
打个比方,一个造假的上市公司往往不会分红,但一家不分红的公司不一定就是财务造假。有些公司正处于扩张期,需要很多资金去研发和购买设备,自然不会分红。
就这样一个虚假的前提、有漏洞的逻辑推理,但是听上去,却很有道理。
职场中,也有一些小人会用类似的计谋,比如向领导报告某人心态可能有问题,但是空口无凭,需要设计一个实验去帮领导验证他的心态。然后,又根据对方性格去诱导做出特定的行为,来迎合这一实验,让领导相信之前的猜疑是对的。
分析到这里,我并不是想叫大家去做局陷害别人,欲行大善之事,必谙大恶之道。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中国人对自己命运的理解。但在历史上,很多善人都没有善终,那种“忠而被谤,贤而被疑”的事比比皆是,倒是一些奸佞邪恶之徒,多能飞黄腾达、享其天年。
曾经看到有人从《二十四史名将故事集》中统计,书中介绍了62位名将,竟然有半数以上并没有死于战场,其中有13名死于你争我斗的官场。
比如吴起、白起、蒙恬、韩信、岳飞、于谦等名将,都是被官场的暗算夺了性命。另有司马穰苴、孙膑、廉颇、李广等名将,也都是战场上傲视群雄,官场上却落花流水,或被明枪所伤,或被暗箭所害;有的郁闷致痛,有的被迫自戕。
再比如,南宋时,四大抗金名将张俊、韩世忠、刘锜、岳飞,都是何等英勇善战,然而,阵前能够打败金兀术,却敌不过身后那个兴风官场的秦桧,小报告弄得肩国大将人人自危,以致刘錡呕血而亡,岳飞屈杀而死,韩世忠削职还乡,从此口不言兵,整天骑着毛驴逛西湖,韬晦存身,空耗生命。
最后,我谈下怎么破解公叔痤的阴险套路。这种陷阱真的防不胜防,大家也可以多想想。
1、遇到任何事,多问为什么,多思考利益关系。
国相请你,公主当面羞辱国相,难道不应该多想想为什么吗?是公主一直如此,还是故意演戏?凡事要多想想,事出无常必有妖。公主与国相平时相处得如何,稍微打听下也就知道了。
国君赐婚,也要想为什么。怎么就突然要赐婚给你?就好像你平时不怎么联系的一个网友,突然给你推荐了个“牛股”,难道你不该多想想为什么吗?
2、尽量不要有重大性格缺陷。
《孙子兵法·九变》写道:“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意思就是说,做将军的人,性格中有任何一种特点,都会被别人利用。
遇到勇敢不怕死的将领,就引诱他去攻击打不赢的目标,从而歼灭他的军队;遇到胆小怕死的将领,就威逼利诱他,让他投降;遇到急躁不稳重的将领,一碰就着、一惹就生气,可以因此设计害他;遇到廉洁而爱好名声的将领,就可以故意打击他的廉洁和名声,让他受侮辱而失去理智;遇到过于在乎平民的将领,就可以在战争中,故意让他因为避免造成平民的损失,而陷入被动。
每个人吃的大亏,往往都是因为性格上的重大缺陷。如果实在改不了,最起码要做到喜怒不形于色,不要让别人轻易看透你。
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而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
【翻译】 楚悼王早就听说吴起的贤能,所以吴起一到楚国,便立刻任命他为宰相。吴起就任后,严明法律政令,裁撤不需要的官僚,废除疏远的王族,用节省下来的钱安抚奖励征战之士,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破除各家关于合纵连横的游说。于是,楚国向南平定百越,向北击败三晋,向西征讨秦国,各路诸侯都畏惧楚国的强大,而在楚国的王亲贵戚、显要权臣中,也有很多人因既得利益受损而怨恨吴起。
【解读】 对魏国失望透顶的吴起,一到楚国就被任命为宰相。此时的他,在军事上,早就已经天下无敌,从来没有失败过;在政治上,也已经走到的职业生涯的顶点,这是真正的出将入相。
但吴起大刀阔斧的改革,深深得罪了满朝亲贵。任何改革,本质都是利益关系的改变。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这也是自古改革家不得善终的宿命。
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馀家。
【翻译】 楚悼王芈疑去世。楚国的贵戚和大臣作乱,在灵堂追杀吴起。吴起逃到悼王尸体边,伏在上面。攻击吴起的暴徒用箭射杀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葬礼结束后,楚肃王即位,下令宰相将作乱者尽数翦灭,因射杀吴起之事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解读】 为什么有七十多家勋贵被灭族,不觉得太腥风血雨了吗?动静是不是太大了一点?
《吕氏春秋》解释说:按照楚国的法律,兵器触碰到君王尸体属于重罪,攻击吴起的贵戚们都被株连三族。
我觉得,这种解释有点牵强。哪怕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出现过几次兵器触碰君主尸体的事件?如果一件事没有先例,也几乎不可能发生,又怎么会被写入法律呢?
另外,真的有必要杀这么多人吗?春秋战国时期,哪怕是弑君的案例,也不会出现这么大规模的“屠杀”。而且这些人可都是楚王的亲戚,这么残酷诛杀自家人,历史上恐怕也是独一份。
新楚王这么做,并不是要遵纪守法,也不是为了替老楚王的尸体或吴起报仇,他肯定另有所图,否则怎么会做出这样惊天动地的屠杀。
要知道,新楚王刚登基,权力还不稳固,冒然杀这么多勋贵大臣,其实是很危险的一件事。一不留神,很可能被勋贵们联合起来反杀。
我觉得,新楚王也认可吴起改革,他是借吴起被杀的机会,彻底清洗改革路上的绊脚石。而且,一朝天子一朝臣,位子都空出来了,也好把权力分配给自己信任的大臣。
最后,有一个我一直没想明白的问题,留给大家一起来思考:
为什么已经把吴起包围在葬礼上了,他们不直接用刀去杀吴起,非要用弓箭呢?难道不知道弓箭会误中王尸吗?
复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