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乡土中国》精读——重刊序言

2024年7月21日

摘录

  • 这里收集的是我在四十年代后期,根据我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 我当时在大学里讲课,不喜欢用现成的课本,而企图利用和青年学生们的接触机会,探索一些我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课题。

  • 我敢于在讲台上把自己知道不成熟的想法,和盘托出在青年人的面前,那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教育方法。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

  • 在教室里讲课和用文字传达,公开向社会上发表,当然不能看作一回事。在教室里,教师是在带领学生追求知识,把未知化为已知。在社会上发表一种见解,本身是一种社会行动,会引起广泛的社会效果。对实际情况不正确的反映难免会引起不良的影响。

  • “这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说是完稿,只是一种尝试的记录罢了。”尝试什么呢?尝试回答我自己提出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 这书出版是在1947年,离今已有37年。

  • 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 我愿意把这不成熟的果实奉献给新的一代年轻人。这里所述的看法大可议论,但是这种一往无前的探索的劲道,看来还是值得观摩的。

  • 1984年10月11日

思考

  • 教室里讲课和文字传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一往无前的探索的劲道?


内容总结

写作背景与成书过程

作者在四十年代后期,根据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的课程内容,按《世纪评论》的约稿写成并分期连载了十四篇文章,后汇编成这本小册子。该书初次出版于1947年。作者在《后记》中说明,刊物编者因限期限日催稿,使其无法等到许多概念成熟后再发表,因此强调这不是定稿或完稿,只是一种尝试的记录,所尝试的是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一问题。时隔三十七年后,三联书店提出重刊建议,作者同意并将校订过的稿子寄出,成稿日期为1984年10月11日。(作者表示不知道三联书店建议重刊的具体原因)

教学理念与探索姿态

作者在大学讲课时不采用现成课本,而希望借与青年学生的接触机会,探索自认为有意义的课题。其教学主张是:教师的任务不在于传授现成知识——学生可从书本中学习——而在于引导学生勇于进军未知领域,教师须以身作则;至于攻关是否获得可靠知识则另当别论。作者在讲台上把不成熟的想法大胆呈现,认为这是一种较好的教育方法。作者承认当时所提观点是讨论性的,概念未加琢磨,朴素而大胆,往往与欲反映的实际有距离,或失之片面,或走了样。(此段文字流露出对探索精神的肯定与对自身不成熟的坦陈)

课堂与社会发表的差异与谨慎

作者指出,在教室里讲课与以文字向社会公开发表不是一回事。课堂中是带领学生将未知化为已知;社会发表则是一种社会行动,会引起广泛的社会效果。对实际情况的不正确反映可能导致不良影响,因此作者在发表这些文章之前曾犹豫,并在书中明确提示其尝试性质与不成熟状态。(作者强调公共传播的责任与风险意识)

概念框架:“乡土中国”的界定

作者说明,这里谈的“乡土中国”并非具体的中国社会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中的一种特具体系,支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这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基层社会中发生作用。作者强调,搞清他所称的乡土社会这一概念,可帮助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在此意义上,概念是认识事物的工具。作者并指出,此书与其所写的《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等调查报告性质不同,后者是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本书是从具体社会中提炼概念。(作者将本书定位为概念性探索而非具体描写)

方法论说明:Ideal Type与验证

作者将其尝试——在具体现象中提炼认识现象的概念——指称为英文中的Ideal Type。Ideal Type的合适翻译为“观念中的类型”,属于理性知识范畴。作者强调它不是虚构,也不是理想,而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普遍性质,通过人们的认识过程而形成的概念。由于该概念系从具体事物提炼而来,必须不断在具体事物中核实,以逐步减少误差。作者将自己的工作称为探索和初步尝试,得到的仍是不成熟的观点;若承认此法有助于加深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则还需深入推进并投入更多功夫。(此处体现出以概念为工具、持续校验与修正的研究取向)

重刊理由与时代意义

作者同意重刊,是因为将此书视为其一生经历中留下的一个脚印。既已踏下便成历史事实,不可能收回。作者提出,现在将其作为反映解放前夕一些年轻人在知识领域里猛闯猛攻的标本重新审视,别有新的意义。对于书中提出的论点,作者以现有水平仍认为值得有人深入研究,且未必没有现实意义。(作者自述将重刊视作供观摩的样本;表达对继续研究的期许与对其现实相关性的判断)

自我反思与期望

作者回顾书初版后由于客观条件未能继续深入此方向。再次通读后,作者坦言被当时那股闯劲所触动,并以“而今老矣”自况,愿把这“不成熟的果实”奉献给新一代青年人,认为其中的“一往无前的探索的劲道”值得观摩。(此段呈现出对青春探索精神的温情与对后学的寄望)